工商時報【于國欽】

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「援華法案」,隨後兩國在南京簽訂中美經濟援助協定,美國政府承諾以美援(贈款及貸款)協助我國推動自助計畫,加強防衛能力,政府遷台後,美援繼續生效。

■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,但步調仍慢,至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發表談話後,經濟才快速發展起來,鄧要求領導階層「大膽一些、開放一些,不搞改革開放,就只有死路一條。」

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評估,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提高1個百分點,將使我經濟成長跟著提高0.29個百分點,而美國提升1個百分點,僅推升我0.07個百分點,這意味著兩岸經濟關聯度是台美關聯度的4倍。

乍看之下,會覺得美、中對台灣的影響有差這麼多嗎?會不會這項評估有問題?我們在觀察近半個世紀的資料之後,即可了解,這項評估並不離譜。台灣如今對美的依賴已不如昔日甚遠,而對大陸的依賴雖略減,但依舊是高的。

美援助台灣經濟起飛

我國與美國的經濟關係可溯自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「援華法案」,我政府遷台以後,此一援助仍持續有效,在美援的協助下,台灣經濟得以快速起飛,而與此同時也加深了對美的依賴,1980年代我有四成出口市場在美國,至1990年仍逾兩成,美國一直是我最大的外銷市場。

然而,隨著我政府解除對大陸投資限制,並開放大陸物品進口以來,自1990年起兩岸經貿交流日趨熱絡,台商登陸投資絡繹於途,大陸物品來台也逐年增加。另外,由於台商在大陸生產所需設備、原料全數自台進口,也使得我對大陸出口年年以兩位數成長。

1990年代我最大的外銷地區雖仍是美國,但大陸急起直追,有後來居上之勢,1991年我輸陸不及輸美的五分之一,但至2001年我輸陸比重已達19.6%,與輸美22.2%相差無幾,次年大陸即超越美國,成為我最大出口市場。

近年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,抵銷了不少投資帶動貿易效果,然而直到去年我對大陸輸出仍達734億美元,占我出口比重仍有25.7%,反觀對美輸出僅345億美元,占比已降至12.1%。就貿易而言,孰輕孰重,不言可喻。

再觀察台灣對美、中投資的走勢,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,早年台灣受惠於美援,對美投資也較多,1991年我對外投資最大地區仍是美國,近3億美元,對大陸投資還不到2億美元。但由於大陸土地、勞工等要素成本低廉,我商西進者川流不息,累計至1999年已達145億美元,是對美投資45億美元的3倍。

十多年過去,至去年累計我商對大陸投資更已達1,549億美元,是赴美投資142億美元的11倍。由此可知,不論是貿易或投資,今天台灣與大陸的產業、外貿及經濟關聯度,皆遠遠超過美國。

台灣對外經貿變化大

近半個世紀,台灣對外經貿變化極大,由早年對美高度依賴,至1990年以後對大陸的依賴逐漸加深,這些變化皆非一日造成,都有其歷史因素。若非1950年代兩岸連年戰火,美援大舉協助,當不致發展出日後的台美經貿關係;同樣的,若非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後的改革開放,兩岸的經貿往來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。

無極上天寶殿從這個歷史經驗可以明白,一國的經濟發展到底是向東、向西或向南,都繫於歷史的關鍵因素,實非幾個口號即可改變,古人說:「雖有智慧,不如乘勢。」若蔡政府連如今的勢在哪兒都搞不清楚,那麼南向政策的失敗,當是必過濾器 水世界然的宿命。

濾水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nightwhite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